老赖在即将“跨”进拘留所大门的关键时刻,及时“刹住车”,缴纳案款,免于15天司法拘留处罚,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失信被执行人刘某身上。
为躲债务把身藏
2018年,被告刘某为向某银行贷款6万元,与原告某保险公司签订个人贷款投保单,刘某的朋友陈某作为担保人,向保险公司出具了共同还款承诺书。贷款到期后,刘某仅偿还1万余元就再未还款,保险公司只能按照合同约定向银行偿还刘某所欠贷款。之后,保险公司多次联系刘某、查找其行踪均无果,遂向奎屯垦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依法审理后判决刘某、陈某需偿还贷款及违约金等共计约8万元。判决生效后,被告刘某、陈某依旧不履行,保险公司申请强制执行。
然而,刘某为了躲避债务长期不露面,执行法官岳鹏宾多次查找均未发现刘某的踪迹。另一被执行人陈某早已是法院“常客”,其名下有多起案件正在执行,无偿还欠款能力。保险公司也无法提供刘某行踪及财产线索,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申请将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千方百计把“赖”寻
“列失信”是手段,却不是目的,就在申请人都略显“退缩”时,执行法官却没有放弃。面对僵局,岳法官决定从刘某的亲属朋友着手,通过上门拜访、电话说理后,刘某的哥哥愿意代刘某偿还欠款,但条件是法院能让刘某出具欠条。因刘某哥哥之前已为刘某偿还了多笔欠款,却一直联系不上刘某,这“无底洞”式的欠款实在让刘某家人心里没底。
如何找到刘某是本案破局的关键!执行法官决定扩大查找范围,刘某以前居住地的街坊和社区、待过的连队、户籍地派出所……均无法确定刘某的活动范围,与刘某多名亲属沟通也未打探到下落。
“请君入瓮”拘留去
就在如茫茫大海捞针没有方向时,其亲属提到几个月前曾在朋友圈看到刘某转发过一条某公司的招工信息。接到此消息,执行法官随即驱车200多公里赶往该公司,经过几个小时的蹲点,终于在该公司逮到了“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刘某,遂将其拘传到法院。
到了法院,“楚楚可怜”的刘某谈到自己现在确实还不上钱,没房、没车的,银行卡和微信早就被法院冻结了。当被问及其工作至今的工资去向时,执行法官以“静静看你表演”等待刘某的说辞,刘某却不予回答了。执行法官向刘某出示了其工资流水,显示在账户被冻结后,刘某便将工资账户变更为女友张某的银行账户,更是告知刘某这种行为已构成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刑事责任。
“幡然醒悟”把钱还
面对如此严重的后果,刘某开始向执行法官“示弱”。他袒露心声道,“总觉得只要法院找不到我,就没有办法‘审判’我”,没想到因对法律的蔑视,不仅需要偿还更多的债务,还有可能面临牢狱之灾。随之,刘某一个接一个的拨打电话,而执行法官也在送刘某前往拘留所的路上。
到了拘留所门口,看着缓缓敞开的大门,执行法官开始办理交接手续,刘某忍不住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不断恳求宽限时间,保证会还钱。其女友张某在电话里也向法院承诺愿意代为偿还案款,希望给点时间去筹钱。执行法官考虑到采取拘留措施不仅是对“老赖”惩戒,同时也是为了实现申请人的权益,即在拘留所门口将情况电话告知申请人。执行法官在与保险公司充分分析利弊后,保险公司同意了刘某的还款方案,刘某当天向保险公司支付案款4万元,10天后再支付1万元。针对剩余案款,张某书面承诺同刘某于八月底全部偿还完毕,至此,本案双方达成和解。同时,刘某也因逃避执行受到了“心理”教训,奎屯垦区人民法院用执行强制措施,让其树立起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好一番老赖还钱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执行法官以实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为根本目的,依法穷尽执行手段,在面对无财产可供执行、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时,另辟蹊径从被执行人社会关系入手,从蛛丝马迹中顺藤摸瓜找出线索。当面对被执行人时,用拘留的强制措施让被执行人主动筹款、让其亲属代为履行,让原本无望的申请人拿回属于自己的“真金白银”。在执行过程中释法析理与强制措施并举,让司法有力度也有温度,在努力化解矛盾的同时树立起每一名当事人对法律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