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讲述老年人生活的电影《我爱你》,名字俗套,却后劲十足。被电影温柔的叙述、对现实残酷的表达、老人内心的纯真善良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深深震撼到。打破了我对老年人电影乏味的刻板印象。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后劲太大,就是在于,他给现在大好年华的我们,描绘了一个在未来的某一天,必须要面对的生活。
电影主要讲述了两对老人的故事,倪大红扮演的常为戒,相对没有那么大的生活压力,有退休金,家中自己生活,女儿靠着监控来参与老人的生活。他遇见了靠捡矿泉水瓶子的惠英红扮演的李慧,同样是60几岁的人却显得憔悴许多,生活因为没有退休金保障,终日奔波,并没有时间像常为戒一样深夜闲地无聊摁开关。
另一对是长相厮守几十年,膝下有几个子女的谢丁山(梁家辉饰演)和赵欢欣(叶童饰演)夫妇,赵欢欣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偶尔的家庭聚餐就是工作打电话,孩子自己嬉闹,一家人的生疏并没有多少亲情的输送和融洽。老两口靠着收破烂维持生活,不时地悄悄接济着被家暴的女儿,女儿也是有需要才到家里来。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个片段,有一段讲述常为戒学习打游戏,陪伴孙子玩游戏机的情形,过去我一直觉得这是老年人积极学习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的表现。我想起了妈妈那些年有空就缠着我学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使用的情形,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老人大概是害怕远离社会、害怕孤独,想要通过不断学习新的技能融入到下一代的生活中,现在看来可能更多来自于孤独生活中的努力抓取。常为戒的女儿通过监控限制他喝酒,他敢怒不敢言。为了讨好儿子,让孙女住家里,为了讨好女儿,当外孙的24小时免费保姆,穿的是儿女淘汰下来的旧衣服,早已放弃了形象管理,天天开着一辆老头乐围着儿女的生活打转。孙女的一句话道破他的窘境:活到老年,还是活成一付讨好性格,过着所谓体面又寂寞的老年生活。
有一段讲述谢丁山和赵欢欣欢欢喜喜请来儿女在家一大桌子吃饭,走后是老两口落寂的眼神和相对无言。狼藉的饭桌好像还在证明这里曾热闹无比,儿女、孙子女们承欢膝下。然而他们就像龙卷风,呼啸而过后是一片虚无。有很多的家人,家人却带来更沉重的孤独感,没有人多问一句赵欢欣的疾病,赶着回去学习的孩子,永远比老人重要。餐桌上孤零零摆放着赵丁山给孙子做的玩具,并没有被带走,显然老人是徒劳的,因为老人捡垃圾是被嫌弃的,用心做的玩具不卫生,放在杯盘狼藉中显得更加寂寞。
在某片文章里读到过,说老人老了,最后就没有人的属性,不被当做人了,这是在全世界范围都是如此。看到这句话,心中沉痛。在这样的社会生态中,即使身边最亲的子女也不能理解老人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空洞,无论值得喝一杯的老朋友还是理解你的伴侣,都显得弥足珍贵。
另一段是讲述谢丁山和赵欢欣因为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准备一起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他们想到的还是为了子女不承受舆论的压力,让别人看不出来是自杀,为此请来事后知道的常为戒为他们把封住的房屋门窗胶带撕掉,唏嘘不已。为此常为戒没忍住在谢丁山的丧宴上没崩住发疯掀桌子倒出实情也是让人心中舒服一些。
这样看来,“苏大强”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活出了自己,不讨好儿女,不看儿女脸色,完完全全还是独立的个体,依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绝世而独立。而太为孩子考虑的谢丁山反而是失去了自我的“非独立的老人”了吧。这样一想,不讨好儿女,有自己的生活,从老年人的角度,尽然觉出“苏大强”是有些美好生活在里面的(当然并不会说他就对)。
整部剧看完感慨颇深,情节涉及到他们捡垃圾拾瓶子的场景。抢地盘、医疗、养老院、老年痴呆等问题,电影并不能够全面深入探讨到。然而面对我们今时今日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老年群体,去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包容、接纳,并且对待老人能够像对待孩子一样爱惜,善待曾经为这个社会付出青春和汗水的老人。期待将来能够有一部关于专门保护老年人的老年人保护法,来给暮色苍苍的老人、疾病缠身的老人、生活朝不保夕的老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真实的痛苦和悲欢,多一些关爱和帮助以及法律层面的保障。